ღ✿ღ★。建国后ღ✿ღ★,国家在水利建设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ღ✿ღ★,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严重威胁的大江大河的治理ღ✿ღ★。最著名的就是整治淮河ღ✿ღ★、海河和长江等ღ✿ღ★。
1ღ✿ღ★、治淮ღ✿ღ★。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ღ✿ღ★、系统治理的大河ღ✿ღ★,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ღ✿ღ★。过去ღ✿ღ★,淮河下游排水不畅ღ✿ღ★,是有名的害河ღ✿ღ★。从1855年至1949的94年中ღ✿ღ★,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48次ღ✿ღ★,平均1.9年发生一次ღ✿ღ★。最突出的大灾有1866年ღ✿ღ★、1916年ღ✿ღ★、1921年和1931年四次ღ✿ღ★。每次洪水泛滥ღ✿ღ★,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城镇沦为汪洋泽国ღ✿ღ★,受灾人口数千万凯时尊龙ღ✿ღ★,成千上万的人葬身鱼腹ღ✿ღ★。1950年ღ✿ღ★,毛主席批示ღ✿ღ★:一定要把淮河修好ღ✿ღ★。10月14日ღ✿ღ★,周总理主持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ღ✿ღ★,提出了“蓄泄兼筹ღ✿ღ★,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ღ✿ღ★。11月6日ღ✿ღ★,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成立ღ✿ღ★,具体领导淮河的治理工程ღ✿ღ★。
从1951年开始ღ✿ღ★,淮河流域人民对淮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利用治理ღ✿ღ★,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ღ✿ღ★,在中游修建蓄洪工程ღ✿ღ★,在下游扩大水道ღ✿ღ★,为流域经济发展ღ✿ღ★、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ღ✿ღ★。淮河流域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700多座ღ✿ღ★。
2ღ✿ღ★、荆江分洪工程是继治淮工程之后新中国兴建的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ღ✿ღ★。1950年8月ღ✿ღ★,刚成立半年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就提出《荆江分洪初步意见》上报水利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ღ✿ღ★,ღ✿ღ★。10月ღ✿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听取了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的汇报后ღ✿ღ★,批准了荆江分洪工程ღ✿ღ★。1952年3月31日ღ✿ღ★,政务院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分洪工程的规定》ღ✿ღ★。
1952年3月15日ღ✿ღ★,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以李先念为主任的荆江分洪工程委员会和工程指挥部ღ✿ღ★,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ღ✿ღ★。4月5日ღ✿ღ★,荆江分洪主体工程全面开工ღ✿ღ★,来自湖南ღ✿ღ★、湖北两省的4万名工人ღ✿ღ★、16万名民工以及10万名人民解放军官兵投入工程建设中ღ✿ღ★。中央委派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荆江分洪工程工地慰问时ღ✿ღ★,毛泽东为工程题词ღ✿ღ★:“为广大人民的利益ღ✿ღ★,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ღ✿ღ★!”
1954年夏季ღ✿ღ★,长江流域连降暴雨ღ✿ღ★。7月下旬至8月上旬ღ✿ღ★,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ღ✿ღ★。在洪峰到来之际ღ✿ღ★,经中央批准ღ✿ღ★,先后三次启动荆江分洪工程ღ✿ღ★,保住了荆江大堤ღ✿ღ★,保全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ღ✿ღ★。毛主席热情题字祝贺ღ✿ღ★。
3ღ✿ღ★、治理海河ღ✿ღ★。海河ღ✿ღ★,自天津市区的三岔河口贯穿市区ღ✿ღ★,至大沽口处入海ღ✿ღ★,自古以来就养育了天津人民ღ✿ღ★。但是达芙妮d18ღ✿ღ★,旧时代海河常常形成洪涝灾害ღ✿ღ★,给流域的人民带来过不少灾难ღ✿ღ★。据记载ღ✿ღ★,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ღ✿ღ★,海河流域发生过387次严重水灾凯时尊龙ღ✿ღ★,天津市被淹泡过70多次ღ✿ღ★。建国后ღ✿ღ★,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ღ✿ღ★。
自1958年开始ღ✿ღ★,海河流域人民按照统一规划ღ✿ღ★、综合治理的方针ღ✿ღ★,从上游到下游ღ✿ღ★,从支流到干流ღ✿ღ★,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根治ღ✿ღ★。
上百万治河大军ღ✿ღ★,包括中小学生ღ✿ღ★、家庭妇女也挥锨上阵ღ✿ღ★,完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整修工程ღ✿ღ★,从根本上对海河进行了治理ღ✿ღ★,终于使海河旧貌换新颜ღ✿ღ★。
建国初期ღ✿ღ★,我们还相继对黄河ღ✿ღ★、沂河ღ✿ღ★、沭河ღ✿ღ★、大清河海河ღ✿ღ★,ღ✿ღ★、潮白河ღ✿ღ★、珠江ღ✿ღ★、汉江等易发灾害的河流进行了治理ღ✿ღ★。据统计达芙妮d18ღ✿ღ★,在1950年至1952年3年中ღ✿ღ★,国家用于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的水利建设的投资共约7亿元ღ✿ღ★,占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10%ღ✿ღ★,对全国2.4万多公里的重要堤防进行了修整ღ✿ღ★,3年内直接参加水利工程的人员有2000万人ღ✿ღ★,完成土方17亿多ღ✿ღ★。如此大规模的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的水利建设ღ✿ღ★,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河道失修的状态ღ✿ღ★,基本上解除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受洪水灾害的严重威胁ღ✿ღ★,保证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全ღ✿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ღ✿ღ★。为了发展农业生产ღ✿ღ★,毛主席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ღ✿ღ★。1950年12月凯时尊龙ღ✿ღ★,政务院专门制定了《兴办农田水利事业暂行规则草案》ღ✿ღ★,为兴办农田水利作了具体规定ღ✿ღ★。到了50年代前中期ღ✿ღ★,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ღ✿ღ★,进行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ღ✿ღ★,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ღ✿ღ★。从1953年开始ღ✿ღ★,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以农田灌溉为主要内容的小型水利建设ღ✿ღ★。
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按语中指出ღ✿ღ★:“在合作化的基础之上ღ✿ღ★,群众有很大的力量ღ✿ღ★。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ღ✿ღ★、旱灾问题ღ✿ღ★,可能在几年内获得解决ღ✿ღ★。”全国从而掀起了一个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ღ✿ღ★。
据统计ღ✿ღ★,1953年至1957年我国共扩大灌溉面积约21808万亩ღ✿ღ★,而在1956年一年ღ✿ღ★,就新增灌溉面积11870万亩ღ✿ღ★。
在1958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ღ✿ღ★,通过了“鼓足干劲ღ✿ღ★、力争上游ღ✿ღ★、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ღ✿ღ★。作为“农业的命脉”的农田水利建设ღ✿ღ★,以人民公社为载体ღ✿ღ★,因此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ღ✿ღ★。
1958年8月29日ღ✿ღ★,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ღ✿ღ★,肯定了“蓄水为主ღ✿ღ★、小型为主ღ✿ღ★、社办为主”的“三主”农田水利建设方针ღ✿ღ★,指出ღ✿ღ★:“只要再苦战两冬两春ღ✿ღ★,全国现有耕地ღ✿ღ★,基本上完成水利化是完全可能的ღ✿ღ★。”并按照这一目标下达了1959年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ღ✿ღ★。
三年“大跃进”时期ღ✿ღ★,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ღ✿ღ★,也超过了其后几十年中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ღ✿ღ★。建成了一批大中型的水库和众多的小型水利工程ღ✿ღ★,扩大了农田的灌溉面积ღ✿ღ★,提高了抵抗水ღ✿ღ★、旱灾害的能力ღ✿ღ★。这些水利设施ღ✿ღ★,至今大多都还发挥着重要作用ღ✿ღ★。
五十年代ღ✿ღ★,依靠农村集体力量ღ✿ღ★,全国一共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ღ✿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灌溉ღ✿ღ★、发电ღ✿ღ★、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ღ✿ღ★。
1ღ✿ღ★、修建官厅水库ღ✿ღ★,是治理永定河并进而治理海河的重要举措ღ✿ღ★。对于永定河的根治工作ღ✿ღ★,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就提出了初步计划ღ✿ღ★。新中国成立后ღ✿ღ★,党中央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ღ✿ღ★。在《中财委1950年水利工作总结和1951年方针任务》中明确提出ღ✿ღ★:“河北水系以永定ღ✿ღ★、潮白ღ✿ღ★、大清河为重点ღ✿ღ★,整理堤防ღ✿ღ★,疏浚下游及入海海道ღ✿ღ★。并积极勘测上游水库和研究水土保持ღ✿ღ★,以策根治ღ✿ღ★。”此后不久就制定出了根治永定河全流域的计划ღ✿ღ★,其中修建官厅水库是最为重要的工程ღ✿ღ★。
官厅水库在洋河ღ✿ღ★、桑干河ღ✿ღ★、妫水河下游ღ✿ღ★,对永定河全流域的控制意义最大ღ✿ღ★,拦蓄洪水也最多ღ✿ღ★。官厅水库工程于1951年10月开工ღ✿ღ★,经过数万劳动人民的日夜努力ღ✿ღ★,至1954年5月全部竣工ღ✿ღ★。官厅水库竣工前夕ღ✿ღ★,毛泽东不仅亲自前往视察了工地ღ✿ღ★,还特意题词ღ✿ღ★:“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ღ✿ღ★。”
官厅水库建成后就发挥了巨大作用ღ✿ღ★。1953年8月下旬ღ✿ღ★,永定河发生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ღ✿ღ★,官厅水库拦洪顺利成功ღ✿ღ★,有效地防止了水灾的发生ღ✿ღ★。
2ღ✿ღ★、新安江水库ღ✿ღ★,1955年始建ღ✿ღ★,1960年建成ღ✿ღ★。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千岛湖ღ✿ღ★,是为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拦蓄新安江下游而成的人工湖ღ✿ღ★。当新安江水电站水库水位在100米以上时ღ✿ღ★,较大的岛屿有一千多个ღ✿ღ★,因此得名千岛湖ღ✿ღ★。
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杭州市建德县境内ღ✿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自主设计ღ✿ღ★、自制设备ღ✿ღ★、自行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ღ✿ღ★,是新中国水利发电建设事业的第一块里程碑ღ✿ღ★,是“长江三峡的试验田”ღ✿ღ★,其地位ღ✿ღ★、意义ღ✿ღ★、作用都不容忽视和遗忘ღ✿ღ★。
3ღ✿ღ★、密云水库ღ✿ღ★,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ღ✿ღ★,有“燕山明珠”之称ღ✿ღ★。它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城北13公里处ღ✿ღ★,燕山的群山丘陵之中ღ✿ღ★,建成于1960年9月份ღ✿ღ★。面积180平方公里ღ✿ღ★,分为白河ღ✿ღ★,潮河ღ✿ღ★、内湖三个库区ღ✿ღ★,平均水深30米凯时尊龙ღ✿ღ★。库容量40亿立方米ღ✿ღ★,相当于67个十三陵水库或150个昆明湖ღ✿ღ★。密云水库是首都北京最大的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ღ✿ღ★,ღ✿ღ★,也是唯一的饮用水源供应地ღ✿ღ★。
密云水库从1951年即开始规划和勘测ღ✿ღ★,1958年7月开工建设ღ✿ღ★。来自河北省的密云ღ✿ღ★、怀柔等28个县区共20.6万民工参加施工ღ✿ღ★。其中密云区参建人数达5200余人ღ✿ღ★。经过工程技术人员ღ✿ღ★、民工和1万余名解放军指战员的艰苦奋战ღ✿ღ★,水库于1960年9月竣工ღ✿ღ★。水库建成后ღ✿ღ★,在防洪ღ✿ღ★、灌溉ღ✿ღ★、供应城市用水ღ✿ღ★、发电及养鱼ღ✿ღ★、旅游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ღ✿ღ★。
4ღ✿ღ★、十三陵水库ღ✿ღ★。1957年末ღ✿ღ★,正值全国兴建水利工程的热潮ღ✿ღ★。北京市昌平区向中央请求ღ✿ღ★,想要在明年汛期来临之前(也就是半年内)修建成十三陵水库ღ✿ღ★。按时间讲ღ✿ღ★,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ღ✿ღ★,但毛主席竟同意了这个大胆决定ღ✿ღ★,并下令成立了“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ღ✿ღ★。1958年1月21日ღ✿ღ★,十三陵水库正式开始修建ღ✿ღ★。昌平区政府动员了八千多工人ღ✿ღ★,还有两千多其它的建筑人员ღ✿ღ★,共一万余人参战ღ✿ღ★。看到工程进展难以达到预期ღ✿ღ★,中央立即调动当地的解放军参加水库建设ღ✿ღ★,使修建人数一下子达到了十万人ღ✿ღ★。毛主席ღ✿ღ★、周总理ღ✿ღ★、刘少奇和朱德等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ღ✿ღ★,也来到工地参加劳动ღ✿ღ★。
附近地区的人民群众听说后ღ✿ღ★,纷纷赶来帮忙ღ✿ღ★。北京市也发出了参加义务劳动的号召ღ✿ღ★,之后ღ✿ღ★,各个地方的人们源源不断地赶来支援ღ✿ღ★,有工人ღ✿ღ★,有农民ღ✿ღ★,还有学生ღ✿ღ★、商人等各界人士ღ✿ღ★。据统计ღ✿ღ★,前后一共有40多万人加入到十三陵水库的建设中ღ✿ღ★。
1958年6月30日ღ✿ღ★,十三陵水库竣工ღ✿ღ★,前后历时160个日夜ღ✿ღ★。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ღ✿ღ★,短时间内建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ღ✿ღ★,可谓是史无前例的壮举ღ✿ღ★。毛泽东ღ✿ღ★、周恩来ღ✿ღ★、刘少奇ღ✿ღ★、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题字祝贺ღ✿ღ★。
历经60年ღ✿ღ★,十三陵水库的储水量已经达到了8100万立方米凯时尊龙ღ✿ღ★,而且发展成了集防洪ღ✿ღ★、发电ღ✿ღ★、灌溉ღ✿ღ★、养鱼ღ✿ღ★、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ღ✿ღ★,更是成为了北京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ღ✿ღ★。
5ღ✿ღ★、江都水利枢纽工程ღ✿ღ★,南濒长江ღ✿ღ★、北连淮河ღ✿ღ★,地处江苏省扬州市境内京杭大运河ღ✿ღ★、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ღ✿ღ★,过去是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龙头ღ✿ღ★,如今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ღ✿ღ★,被誉为“江淮明珠”ღ✿ღ★。
江都水利枢纽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ღ✿ღ★、制造ღ✿ღ★、安装和管理的大型泵站群ღ✿ღ★,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ღ✿ღ★。主要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ღ✿ღ★,12座大中型水闸ღ✿ღ★,以及输变电工程ღ✿ღ★、引排河道组成ღ✿ღ★,具有调水ღ✿ღ★、排涝ღ✿ღ★、泄洪ღ✿ღ★、通航ღ✿ღ★、发电ღ✿ღ★、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ღ✿ღ★。
江都抽水泵站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泵站组成ღ✿ღ★。工程规模大达芙妮d18ღ✿ღ★,建设周期长ღ✿ღ★,是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机电设备制造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成功的达芙妮d18ღ✿ღ★。一站兴建于1961年12月ღ✿ღ★,竣工于1963年3月ღ✿ღ★;二站于1963年7月开工ღ✿ღ★,竣工于1964年8月ღ✿ღ★;三站于1966年12月开工ღ✿ღ★,竣工于1969年10月ღ✿ღ★;四站于1973年11月开工ღ✿ღ★,竣工于1977年3月ღ✿ღ★。江都抽水泵站群建成ღ✿ღ★,历时17年ღ✿ღ★。该工程共安装大型立式轴流泵机组33台套ღ✿ღ★,总装机容量为49800千瓦ღ✿ღ★,总抽水能力为473立方米每秒ღ✿ღ★。
1994年后ღ✿ღ★,四座泵站先后进行了更新改造ღ✿ღ★,使得江都抽水站在总装机台数不变的情况下ღ✿ღ★,容量扩大到55800千瓦ღ✿ღ★,在机组净扬程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总抽水能力达到508.2立方米每秒ღ✿ღ★。
建成50多年来ღ✿ღ★,共抽江水北送1402亿排涝水393亿立方米ღ✿ღ★,自流引江1205亿立方米ღ✿ღ★,泄洪9539亿立方米ღ✿ღ★,发电9930万度ღ✿ღ★,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ღ✿ღ★,堪称江苏乃至全国治水的典范ღ✿ღ★。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ღ✿ღ★,被评为“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2001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ღ✿ღ★,并入选“江苏最美水地标”ღ✿ღ★。
6节水ღ✿ღ★,ღ✿ღ★、中小型水利工程ღ✿ღ★。在“大跃进”运动中ღ✿ღ★,各地修建的主要起引水灌溉作用的河流ღ✿ღ★、水渠ღ✿ღ★、渡槽ღ✿ღ★、桥涵ღ✿ღ★、水闸ღ✿ღ★、排灌站等中小型水利工程不计其数ღ✿ღ★,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重要灌溉渠道ღ✿ღ★。
最著名的就是河南安阳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ღ✿ღ★,苦干实干凯时尊龙ღ✿ღ★,历时10年ღ✿ღ★,从太行山山腰上开凿出的一条惊天地ღ✿ღ★、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红旗渠ღ✿ღ★。
河南省林县处于河南ღ✿ღ★、山西ღ✿ღ★、河北三省交界处ღ✿ღ★,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ღ✿ღ★。据史料记载ღ✿ღ★,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ღ✿ღ★,共514个春秋ღ✿ღ★,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达芙妮d18ღ✿ღ★,大旱绝收30多次ღ✿ღ★。有时大旱连年ღ✿ღ★,河干井涸ღ✿ღ★,庄稼颗粒不收ღ✿ღ★。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ღ✿ღ★,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ღ✿ღ★。
由于林县境内没有充足的抗旱水源ღ✿ღ★,1959年10月10日ღ✿ღ★,林县县委召开会议ღ✿ღ★,决定把山西境内水源丰富的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ღ✿ღ★。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ღ✿ღ★,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ღ✿ღ★,同意“引漳入林”ღ✿ღ★。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ღ✿ღ★,向全县人民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ღ✿ღ★,决定60年2月开工建设“引漳入林”工程ღ✿ღ★。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ღ✿ღ★,全县只有150亩耕地ღ✿ღ★、300万元储备金ღ✿ღ★、28名水利技术人员ღ✿ღ★。以这样微薄的一县之力来修建这样一个宏大工程ღ✿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ღ✿ღ★。1960年3月7日ღ✿ღ★,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ღ✿ღ★,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ღ✿ღ★。
林县人民自力更生ღ✿ღ★,艰苦奋斗ღ✿ღ★,前赴后继ღ✿ღ★,不屈不挠ღ✿ღ★,经过十年奋战ღ✿ღ★,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的引水总干渠ღ✿ღ★,终于在1965年4月5日建成通水ღ✿ღ★。
1966年4月达芙妮d18黄河ღ✿ღ★!ღ✿ღ★,三条干渠同时竣工ღ✿ღ★。1969年完成干ღ✿ღ★、支ღ✿ღ★、斗渠配套建设ღ✿ღ★。1969年7月ღ✿ღ★,工程全面竣工ღ✿ღ★,形成了分布全县各乡镇的渠道网络ღ✿ღ★。至此ღ✿ღ★,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ღ✿ღ★,彻底改变了当地农田缺水的困境ღ✿ღ★,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ღ✿ღ★。创造出了大片高产稳产的农田ღ✿ღ★,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ღ✿ღ★。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ღ✿ღ★,架设了151座渡槽ღ✿ღ★,开凿了211个隧洞ღ✿ღ★,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ღ✿ღ★,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ღ✿ღ★,据计算ღ✿ღ★,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ღ✿ღ★,宽3米的墙ღ✿ღ★,可纵贯祖国南北ღ✿ღ★,绕行北京达芙妮d18ღ✿ღ★,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ღ✿ღ★。
20世纪60年代ღ✿ღ★,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ღ✿ღ★、艰苦创业ღ✿ღ★、团结协作ღ✿ღ★、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ღ✿ღ★,成了人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ღ✿ღ★。1974年ღ✿ღ★,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ღ✿ღ★,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ღ✿ღ★。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ღ✿ღ★。国家已将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ღ✿ღ★,永久保护ღ✿ღ★。2016年10月ღ✿ღ★,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ღ✿ღ★。2017年1月ღ✿ღ★,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ღ✿ღ★。2017年12月ღ✿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ღ✿ღ★、营地名单ღ✿ღ★。